久久9国产,亚洲自拍首页,欧美亚洲动漫制服丝袜,成人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香蕉下载,樱花草视频网站

  ?您當前的位置: 黑龍江經濟網 > 藝術世界 > 藝術資訊
攝影“蒙太奇”:MoMA“新攝影”系列展覽《協奏曲》啟幕
來源: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資訊網   編輯:劉純   2021-03-29 10:13:43

兩件或者多幅攝影作品如何進行交流?MoMA最新的攝影展《協奏曲——新攝影2020》(Companion Pieces)試圖為我們解答疑惑。

展覽選取八位藝術家,從2020年9月28日起每周上線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計劃用八周時間陸續(xù)更新藝術家個人信息、作品圖、個人簡介等。展覽英文名為“Companion Pieces”,companion意為伙伴、陪伴;pieces則是碎片、片段。從展覽名,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策展思路:將碎片化攝影作品組合或“陪伴式”呈現。這種呈現或產生于組合式的零碎照片,來傳達同一主題;或誕生于多樣的印刷或組合方式中,產生獨特的視覺節(jié)奏;另一些則服務于系列照片,詮釋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在展品介紹中,身體(body)、歷史(history)、風景(landscape)等詞語成為高頻詞。但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無論是拼貼還是疊加,藝術家們將兩個或多個看似不相關的元素組合呈現,試圖引導觀眾進入不同的語境。觀眾可從中聯想元素間的隱喻和指代——或與時間相關、或與政治歷史相關、或與藝術家個人有關……

紐約視覺藝術家Maria Antelman的作品多為四肢、眼睛以及關節(jié)的大特寫的組合,同時,她還會在作品中加入石頭的照片。Maria Antelman認為:“身體與石頭無異,都是一些工具。眼睛可以觀看世界,同時也是他人觀看自己的窗口。石頭則是武器,象征著暴力……我的作品總是同時結合過去與現在,舊科技與未來科技……”。在此次展出的作品《鏡子大廳》中,身體作為有機物與作為無機物的石頭上下放置,將人體的工作機能與機械設備類比,二者作為一種使用工具,都是在各自的系統(tǒng)中工作,制造信息或傳達信息,可見人體與機械之間建立了一種不可分的共存關系。

圖二、《鏡子大廳》,Maria Antelman, 2020

《鏡子大廳》,Maria Antelman, 2020

不同于Maria Antelman的組合拼貼,攝影藝術家David Alekhuogie選擇使用疊加的方式表達自我。他此次展出的作品源于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在你活動的社區(qū)里,記錄下你影響的或者被你影響的風景。他自己也完成了這份作業(yè)。他帶著一位黑人男性尸體的特寫照片,走在洛杉磯的街頭,將只能看清其衣服的相片釘在燈柱或者樹上,然后再一次進行拍攝。這張照片與其他相片疊加后,只有部分色塊可見,觀眾僅能模糊地感受那可能是一條低腰褲,而其正是多年來大眾印象中黑人男性的象征。于是,藝術家在其中暗示的危機、欲望,甚至政治隱喻,在各種風景相片中看似被掩蓋,實則是被一次次強調。重塑已有的照片是藝術家表達的途徑,而人們的關系、黑人的處境、城市的記憶,乃至相關的歷史與政治,才是David Alekhuogie要表達的主題。

圖三、《Pull_Up g,o,r》,David Alekhuogie,2017

《Pull_Up g,o,r》,David Alekhuogie,2017

圖四、從左至右《庫卡蒙格牧場 34.1064° N, 117.5931° W. 》2018《回聲公園 34.0782° N, 118.2606° W.》 2018《康普頓 33.8958° N, 118.2201° W. 2018》David Alekhuogie

從左至右: 《庫卡蒙格牧場 34.1064° N, 117.5931° W. 》2018; 《回聲公園 34.0782° N, 118.2606° W.》 2018; 《康普頓 33.8958° N, 118.2201° W. 2018》;David Alekhuogie

攝影師Zora J Murff以一個歷史悠久的黑人社群為拍攝主體。通過社群的人們和周邊的風景,藝術家全面地呈現這個社群是如何被種族政策和不公平塑造的。Sohrab Hura則展出了在兩個地方拍攝的不同季節(jié):在喀什米爾的冬季雪景和印度中部的夏季,他用不同地方的不同季節(jié)表達了美麗與沖突的二元性。在Dionne Lee的作品中,風景是避難所,也是創(chuàng)傷之所。她通過雙重曝光、掃描等方式處理她找到的和她拍攝的照片,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模糊地帶,在作品之間找到她自身與風景的關系。多窗口、多層疊加、多時空等不同的框架結構,將每一位藝術家的表意轉化成具象的呈現。觀眾從呈現中揣測結構、聯想隱喻,最后的理想終點便是藝術家的真實理念。無論觀眾是否能夠完全領悟這些概念,整個過程也會像解謎一般,用感覺、直覺乃至情緒在片段的圖像間“推理”出最終答案。結果并不重要,聯想的過程已然帶來喜悅。

圖五、《無題》來自《百日盛夏的雀之歌》系列, Sohrab Hura,2013–ongoing

《無題》來自《百日盛夏的雀之歌》系列, Sohrab Hura,2013–ongoing

此次展覽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呈現的視覺元素和連接元素時的方法的多樣性,更強調了圖像中“缺失的片段”的作用。正如藝術家Maria Antelman所言——她更關心缺失的部分。新的信息體系在作品中被建構,被隱藏的部分變得重要起來,它為什么缺失?它如何丟失?觀看者被藝術家預留了這些問題,于是觀看過程變得有趣起來,觀眾在嘗試填補缺失部分的本能趨勢下,“被迫地”在分開的碎片中找到其自身的連接。

圖八、《自我陌生人》,Maria Antelman,2020

《自我陌生人》,Maria Antelman,2020

藝術家I?aki Bonillas展出了“旁注”(Marginalia,2020)系列的八件作品,Marginalia原意指的是書頁邊緣的邊注。藝術家從他的藏書[1]中取出圖像的復制品再將其組成作品,并關注其中容易被人忽視的白色邊緣,將之裁剪、拼接重新組成一幅圖像,甚至成為作品的本體。藝術家本人曾言:“當我看著自己書架上的書時,會不禁想象頁與頁之間的對談。”每張圖片的先后順序,隨著讀者翻頁的動作而產生意義——多個圖片在讀者腦海中互動,或為因果,或為并列,圖片與圖片之間足以產生多種敘事關系。而原本無人在意的部分因為參差不齊而變得格外顯眼。觀者不是被內容吸引,而是整體地、放松地感受藝術家的“人生自畫像”。在這些瑣碎無內容的留白中,記憶與時間是否才能夠被最大地保存與感知呢?在被我們忽視的白色邊緣處,是否也有別樣的宇宙呢?

圖九、《旁注2》,In?aki Bonillas,2019

圖十、《旁注3》,In?aki Bonillas,2019

《旁注3》,I?aki Bonillas,2019

攝影藝術家Irina Rozovsky則用作品《奇跡中心》封存了自己的記憶,“與時間和視覺空間玩耍的邀請函”是她對作品的描述。藝術家將自己拍攝的照片放入在ebay[2]或者舊貨店里淘來一些老舊的照片框。那些本無聯系的、原本儲存于手機或者云空間的數碼信息,瞬間變得莊重起來,而被照片定格的時間同時也成為了非常特殊的時刻。當我們已經習慣用手機儲存和查閱照片時,一個個復古而微小的相框仿佛電影膠片,仿佛又變回了舊時人們珍藏在夾克或錢包中的時光記憶,帶我們重回往昔。

圖十、《旁注3》,In?aki Bonillas,2019

《無題》來自《奇跡中心》系列,Irina Rozovsky, 2019

生與死是?zlem Alt?n攝影作品中表達的主題。同時在采訪中,她也表達了重生等概念,這似乎與她同樣喜愛圖像之間的空間有所呼應。她用顏料縫補這些零碎的攝影素材,以促使觀看者自行幻想出發(fā)生在圖像之間的“成長的故事”,諸如生存、重生和滅亡。

她將自己多年來收集的相片與自己的拍攝的照片混合,再涂上厚重的顏料,僅露出照片的一些局部畫面,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稠密的顏料之下,她的作品“像是被道路連起來的小鎮(zhèn)。人與動物的圖片是她反復在作品中使用的,那是小鎮(zhèn)的每一個小中心;粉色的如同薄紗一般的是小鎮(zhèn)的路,像是血管,流動在每一張圖片之間”[3],這些血管般的路引領著我們的視線從此岸到彼岸,從出生到死亡。

圖十二、《地勢 (關于時間,關于身體)》 (細節(jié)圖),O?zlem Alt?n,2019

《地勢 (關于時間,關于身體)》 (細節(jié)圖),?zlem Alt?n,2019

當人們更容易被具象的呈現所吸引時,上述藝術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從缺失之處入手,將“無”的部分擺在我們眼前。他們強調留白的作用與意義,并放大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從未重視的旁注、被人遺忘的舊相框和圖像間的留白,這些平日難以注意的東西是藝術家們細膩觀察力的體現,也帶給觀眾對生活和記憶的全新體驗。

MoMA從1980年開始推出“新攝影”系列展覽,到2020年已有26屆?!秴f奏曲——新攝影2020》也是該系列第一次線上展覽。展覽的主題早在疫情開始前便被提出,但因為疫情的持續(xù),轉而以線上的形式呈現。盡管如此,此次展出的意義并不局限于展出的形式,而更強調攝影的物理性,例如?zlem Alt?n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攝影和繪畫的結合,Irina Rozovsky的《奇跡中心》被放置在相框之中。

疫情使得實體展覽的意義不能充分展示,線上虛擬展覽卻凸顯了圖像呈現語境的重要性。攝影并非獨立,它的上下文乃至缺少的部分都具有其重要性。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暗含了此次展覽的“companion”之意——伙伴、陪伴。與此同時,在八位藝術家的鏡頭中,每一個被定格的瞬間都是獨特的存在,但將之組合起來,輔以藝術家的詮釋,成為一個全新的維度,給予觀眾幻想其間故事及感受藝術家創(chuàng)造氛圍的最大空間。這是靜態(tài)的蒙太奇,也是在孤島中尋找依存關系。

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間,沒有比現在更能感受孤獨的了。作為孤島的我們正在共同經歷怎樣的事件?孤獨中的人們又如何重新串聯起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冥冥之中生活是否已經產生了奇妙的羈絆,而我們一直未曾重視?此次展覽或許給出了某種提示。

編譯丨鄭皖榕

責編丨楊鐘慧


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
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qū)地段街1號
版權所有: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  黑ICP備11001326號-10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23120170002
本網站內容未經許可不能用于其它網站,非授權轉載,本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